英国面部识别误判两次将无辜女子逐出商店

作者: CBISMB

责任编辑: 张金祥

来源: ISMB

时间: 2025-06-17 16:37

关键字: 人脸识别,个人隐私,面部数据信息

浏览: 4

点赞: 0

收藏: 0

英国折扣连锁店Home Bargains的两家门店先后将一名女性顾客拒之门外,原因是其面部被自动识别系统错误标记为“小偷”。据BBC报道,受害者丹妮尔·霍兰(Danielle Horan)首次遭遇误判时,正欲进入伦敦东部的一家Home Bargains门店。系统突然发出警报,店长要求她“立即离开”,并称其被列入Facewatch安防系统的“已知扒手名单”。尽管霍兰出示银行对账单证明自己5月8日曾购买卫生纸并完成支付,门店仍坚持将其驱离。

更荒诞的是,这场误判源于一起价值仅10英镑的盗窃案。Home Bargains向Facewatch提交的监控截图存在错误,导致系统将霍兰的面部特征与嫌疑人混淆。当霍兰6月4日陪同母亲前往另一家门店时,历史再次重演——她刚踏入店门便被五名店员包围,要求出示购物凭证。

Facewatch公司事后承认“审查流程存在疏漏”,并辩称其系统完全依赖零售商提供的数据。然而,这家为英国2000余家商户提供安防服务的企业,其技术缺陷早已不是秘密。Big Brother Watch组织披露,仅2025年第一季度,就收到35起类似投诉,其中不乏黑人女性被误判率是白人男性10倍的案例。

伦敦警察局的数据更令人担忧:在2024年部署的67次实时人脸识别行动中,尽管逮捕了500名嫌疑人,但误报率高达5%。南威尔士警方2017年的一项测试显示,98%的“匹配”对象最终被证实为无辜市民。

目前,英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商业场所人脸识别的监管法律,仅要求企业遵守《数据保护法2018》。但批评者指出,该法案对生物识别数据的处理规定过于宽泛。相比之下,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已明确将面部图像列为“特殊类别数据”,禁止未经同意的处理行为。

法律漏洞正被商业机构利用。Home Bargains在声明中强调,使用Facewatch系统“符合行业最佳实践”,却对误判事件拒绝置评。这种态度激怒了隐私权倡导者。Big Brother Watch负责人玛德琳·斯通(Madeleine Stone)痛斥:“当算法取代司法程序,无罪推定原则就被彻底颠覆。人们被迫自证清白,这违背了英国法治的根本精神。”

技术中立性遭遇现实拷问

支持者认为,人脸识别能有效遏制零售犯罪。英国零售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英商店盗窃案高达24.5万起,日均672起未破案。Asda超市试点该技术后,盗窃案减少30%。但反对者指出,以牺牲隐私换取安全如同“用炸弹拆除炸弹”。

学术界发出更尖锐的批评。苏塞克斯大学法学教授卜庆修(Qingxiu Bu)警告,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加剧系统性歧视:“如果训练数据集存在种族偏见,深色皮肤女性被误判的概率将呈指数级上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2024年测试证实,顶尖算法对黑人女性的误识率仍是白人男性的10倍。

在公众压力下,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ICO)已对Serco等企业使用生物识别考勤的行为展开调查。但零售业监管仍处空白。Big Brother Watch呼吁效仿欧盟,建立“人脸识别技术准入清单”,要求企业证明使用的“严格必要性”并获得明确同意。

技术界则试图通过“动态同意模式”破局。斯坦福大学研发的“选择性加入”系统允许用户自主决定面部数据的使用场景,但尚未有商业机构采纳。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国内早已经发生,无论是家居店还是售楼处,前几年在315上曝光的采用人脸识别纪录客户并看人下菜碟的事件,同样引发了客人脸部数据隐私与采集应用方面的争论,但至今不仅没有得出一个结果,甚至一些地方的政府还在有意无意的为小区建设只能刷脸的小区门禁系统,对于需要提供其他刷卡方式也是不置疑就不主动提供的方式存在,结合上周高达40亿条疑似微信用户包括大量个人信息的数据泄露事件,同样的对于个人支付级的隐私数据,需要国家进一步提供明确的法律范围。

©本站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等,除特别标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