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创力通过完全集成的预制系统加速数据中心部署
作者: CBISMB
责任编辑: 贾西贝
来源: CBISMB
时间: 2025-11-18 13:55
关键字: 伟创力,数据中心,HPC
浏览: 1787
点赞: 96
收藏: 13
伟创力近日推出了一款全球制造、完全集成的平台,专为千兆瓦级AI和高性能计算(HPC)数据中心而设计。该平台采用模块化参考设计,集成了电源、冷却、计算和全球服务。此方法旨在将部署速度提升高达30%,降低风险,并更轻松地扩展以满足AI需求。
关于制造优势,根据公司介绍,伟创力的垂直集成制造通过利用其全球网络提供预组装的模块化组件,能够更严格地控制成本、质量和供应链韧性,从而减少现场劳动力并加快构建时间。
伟创力将生命周期智能与内置系统监控和实时优化运营的预测模型相结合。其1兆瓦液冷IT机架使得从典型的+/-400V切换至800V直流电源系统成为可能。
伟创力基于电容的储能设备不同于常规电池,因为它能在快速变化的AI工作负载下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此外,伟创力的模块化机架级冷却剂分配单元(CDU)具备新的热管理特性,例如采用可扩展架构,能够以不同的流速提供高达1.8兆瓦的冷却能力。

Chris Butler, 伟创力关键电源与嵌入式电源事业部总裁
在最近与《电源电子新闻》的一次对话中,伟创力关键电源与嵌入式电源事业部总裁Chris Butler 分享了公司新型集成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详细信息,该方案旨在缩短建设时间、提高效率,并应对由AI工作负载驱动的日益增长的电力和冷却挑战。
“我们在电源业务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他说,“我们将其分为关键电源和嵌入式电源两大类。如今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我们将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当他们开始向现场交付此类产品时,情况非常复杂——就像乐队的指挥,需要确保所有环节精准协同、如期完成。”
伟创力位于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新工厂是这一新方法的核心。该基地大规模生产包含关键电源、IT和冷却系统的预制系统。
“我们的客户实际上可以直接将其安置在现场,”他解释说,“他们不需要专门建设一个数据中心来容纳它们,甚至可以将电源系统安置在室外。”
缩短建设时间并降低复杂性
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从开始到完工可能需要长达18个月。伟创力的预制化方式可以将这一时间缩短约六个月,这得益于标准化、先进的设计工具和异地调试。
通过采用一个可根据单个超大规模用户或托管服务商需求进行定制的基础工程蓝图,公司消除了大量冗余的设计工作。
“仅此一项就能节省四到八周,”Butler 指出,“然后你省去了现场物流——卡车、部件损坏、调度难题——这又节省了六到十周。最后,通过内部调试,我们还能再节省两到四周。”
这种方法符合当前数据中心市场的需求,该市场正面临AI工作负载和GPU集群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

伟创力的基础设施
垂直集成、供应链韧性与效率
伟创力位于达拉斯的生产基地占地40万平方英尺,配备了一个每月能生产数百块系统面板的制造车间。
“垂直集成并不能消除大部分供应链风险——但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他说,“我可以采购原材料,而不必花费精力和成本去开发供应商并确保质量。现在我可以把这些人投入到现场的生产性工作中。”
伟创力还在开发工具,旨在向客户提供可用的运营数据和实时分析。
“我们很多大型超大规模客户会自行优化,”他解释说,“他们的要求是:以可用的格式把数据给我。但我们也在开发自动化智能系统,以实时分析这些模块中的运行情况——并正着手将其产品化。”
当被问及400V和800V系统架构时,他指出,虽然400V已成为行业共识,但伟创力已经在为更高电压做准备。
“随着电压升高,它不会比我们现在处理的更复杂。我们是以兼容800V的思路来构建的,并且我也相信未来可能会出现1500V,就像太阳能行业一样,”Butler 说。
更高电压的系统使用更少的铜和更低的电流,这使其能效提高了约5%。它还消除了机架中的一些电源转换步骤,创造了更多空间并改善了冷却效果,使您能在相同区域内容纳更多计算机。
应对瞬态和谐波问题
随着GPU集群的激增,数据中心正面临严重的电源瞬态变化,这可能对本地电网和内部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伟创力的回应是推出了一款机架级混合锂电容器储能系统(CESS),旨在吸收并平抑这些尖峰。
“我们曾有一个客户,其 64 个机架集群每隔四秒就在电网上产生超过一兆瓦的峰值负载,”他说,“我们的电容器模块将该峰值降低到了约30千瓦。仍然很大,但已处于可控范围。”
他补充道,公司也在积极投资于主动谐波调节技术。随着液冷系统的广泛应用,分布式泵系统和高频电气噪声日益增多,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冷却集成与模块化设计
伟创力的集成机架解决方案结合了1兆瓦的电源、计算和冷却能力。
“我们在冷板和CDU领域都是领先的供应商之一,”Butler 指出,“我们的模块化CDU在每千瓦1.5升/分钟的流速下达到峰值效率。所有系统都在前期与客户共同完成预配置、测试和设计。”该 CDU 可与设施级液冷系统高效协同,通过智能分流设计最大化能源利用,同时保持冗余性和容错能力。
他说,其结果是更短的调试时间、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易于扩展的模块化设计。
“如果能够实现预配置、预集成和预调试,就能消除项目进度的不确定性,”他说,“无论是建设一个 100 兆瓦还是一个吉瓦级的数据中心,都可以按每次 5–10 兆瓦的模块进行部署,你只需在数据中心内复制粘贴即可。”
最后,Butler 强调,目标很简单:让设施更快地运行起来。
“数据中心只有在真正运行起来之后,投资才会开始产生回报,”他说,“看看那些大型 AI 企业的财报就能看出,他们在这方面面临不少挑战 —— 而我们正是为帮助他们应对这些挑战而存在。”